【轉載】產後抑鬱主因婆媳關係差

文章來源:明報2011年12月20日

醫管局與衛生署合作,展10年來首次大型產後抑鬱症調查,訪問了805名18至50歲產婦,其中126人患上產後抑鬱症,佔15.7%,即每10名母親便有1至2人患病,與外國發病率相若。對比10年前的調查,是否生男孩不再是患病的風險因素,反而產婦的婆媳關係成為病發的最大誘因。

「冇仔生」已非風險因素

當局在2009年8月到10年8月期間,於新界西、九龍西、九龍東的9間母嬰健康院調查了805名產婦的情緒狀,並由患病者背景評估病發的風險因素。分析結果顯示,產後抑鬱症有四大主因,若產婦與奶奶關係不好,患病風險比常人高出4.7倍,其餘依次為與伴侶關係出問題,或產前已有抑鬱徵狀和產婦本身性格容易焦慮,風險分別高出3.5倍、2.5倍和2倍。生產傷口痛楚若持續兩星期以上,亦會提高患病風險。

青山醫院精神科副顧問醫生蕭慧敏指出,婆媳關係、與伴侶關係、產前抑鬱的因素在上次研究已有出現,最大的分別是嬰兒性別不再是風險因素,而婆媳關係的影響則愈來愈大。她解釋,根據10年前的研究,生女兒的產婦較易患產後抑鬱,相信與傳統重男輕女觀念有關,但今次調查發現,嬰兒性別已不構成影響,甚至有產婦表示較想生女兒。

陪月倘成滋擾 反增病發風險

蕭慧敏解釋,婆媳關係愈見重要,過去研究指出,有陪月的產婦患病風險較低,但現在的情形是,假如陪月者構成滋擾,反增加病發風險,而陪月者通常為產婦的母親或奶奶。她舉例,有產婦與奶奶關係一般,惟嬰兒出生後奶奶差不多每日探望,甚至在餵哺母乳時擅自進房,令產婦疲於應付。更常見是不同年代有不同照顧嬰兒方法,簡單如吃奶後如何掃風也可引致分歧。

及早發現 八成可治癒

蕭說,產婦若有上述背景,家人宜加倍留神,若及早發現治療,治癒率達八成以上,亦可減低對嬰兒的負面影響。此症通常在產後一個月發病,會降低母親照顧嬰兒的能力,間接影響嬰兒發育。因嬰兒1歲前腦部發育極快,若母嬰關係出問題,嬰兒的日後認知和情感發展會受影響。

有外國研究指出,若母親患病,其嬰兒的智商會比正常母親的嬰兒低。

文字整理:Ladies女性健康生活雜誌編輯組(www.ladies.gig.hk)